彼岸归人

三国曹魏粉曹荀本命!别在我这里说曹老板是渣男!
圈地自萌产粮自喂口味刁钻
不擅社交媒体有事私信即可

你问我曹荀rio吗,我说那是当然啦!——曹荀CP新手向科普(6end)

 昨天决定写这篇后,我就开始辗转反侧,好长时间没睡着,想的脑壳都疼了,还是大脑一片空白。

因为我必须承认,沉迷曹荀这么多年,我反而越来越不明白曹荀最后的结局究竟该有个什么解释了。

我大概可以写出一篇“建安十七年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的一百种解释方式”,但是你要问我我怎么看,我只能说,躺着看比较舒服。

因此,本篇只围绕着发生事件进行,期间会留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至于答案是什么,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我只能说就任凭它当个千古疑云吧,世间不一定每一个故事,都需要有个结果嘛。


六、无言之局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曹操做《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自少年以来而至如今的心路历程,痛陈忠汉之情以昭天下,解释自己为何不可现在放弃兵权,【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这篇文章非常著名,至于其言是真是假,即便是千百年后的吃瓜群众们如何恣意评价,也无法还原当事人的心情与想法了。

曹操退回三县封地二万户。建安十六年正月,天子准其消减五千,另外一万五千户分给了他的三个儿子曹植、曹彰、曹豹各五千,同时封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但我们都知道,丞相作为一个官职,本是不可继承的,此时这种“立世子为丞相副”的微妙局面只是权宜,是早晚会被打破的。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征关中,因为钟繇在关中经营的好,【民户稍实。太祖征关中,得以为资】,将钟繇转为前军师。

这件事很有意思。钟繇是什么人啊?【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

不明白的话,荀彧是【侍中守尚书令】,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并称为“三独坐“,是地位超然的朝廷实权重臣。当初曹操迎天子,拜大将军之前,坐的位置就是司隶校尉。所谓司隶校尉,节制洛阳、长安所在的司隶,大概可以理解成原北京军区,现中部战区军委。

【前军师】是什么呢?原本【军师】一职仅有一人,就是荀攸。此时曹操已将【军师】一拆为四,分为“中军师、前军师、左军师、右军师”,荀攸转为中军师,钟繇为前军师。

要看钟繇的履历,那可是从【御史中丞】、【尚书仆射】到【司隶校尉】,要知道荀攸是从【尚书】转的军师。这个“前军师”你要说是对钟繇守关中十余年的嘉奖,等于让军区军政总负责人回来当参谋,我表示我是看不懂的。

但曹操是懂得,他也没想要钟繇这样的重臣跟着他从征上战场。建安十八年,魏(公)国初建,钟繇就被任命为大理,然后转拜为相国。

从【於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带头劝进来看,钟繇应该也是懂的。

为什么要讲钟繇?是因为他给我们画出了一条汉之重臣如何转成魏之元勋的可行道路。

我想,如果荀彧的心思跟钟繇一样,他走通这么一条道路也是全无压力的。他只要离开尚书令的位置,转一个其他什么丞相府属臣或者是军中属臣,司隶校尉都可以做前军师,尚书令大不了借一下荀攸中军师的位置嘛,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那么曹操有没有给荀彧安排一条这样的道路呢?或者说,他组建魏国班底的构想中,有没有考虑过荀彧呢?

 

【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鄴。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瘿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

这两条建安十七年所做的事情,全都是建立魏国的准备工作。一个是称公的前期准备,一个是扩大建国后的地盘。

总的来说,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七年,曹公在上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后,就是在忙着称公。说曹操没有称公建国的意思,是绝对不可能的。建国没那么容易,地盘、舆论、人员安排,尤其是其中的组织机构建设,在称公后短短几个月里任命了魏国的整套人事系统,人员名单与职位没有事先安排准备是不可能的,哪怕是一家公司分立都要筹备很久的,何况建国。

曹操准备称公,此事一不隐秘,二不突然,朝廷上下,完全不可能有任何人懵然无觉,一切文书诏令必过台阁的荀令君,当然更加不可能不知道了。

 

那么从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七年间,荀彧在忙着干嘛呢?

不知道,看起来跟之前的建安十五年、十四年、十三年、十二年都一样,曹操讨论钟繇的关中战略的时候请他帮了个小忙,其他时候应该都在正常地当他的尚书令的样子。

之前提到过的那个卫臻被诬陷谋反,曹操收到荀彧的书信,确信了他是无辜的那件事,曾经与@襄阳耆旧研究过一下下,可能就是发生在建安十七年,感觉可能是查的到的最后一次荀彧给曹操写信。

卫臻是曹操旧友卫兹的儿子,第一篇提到过的曹操陈留起兵的时候就支持他,最后在与徐荣交战的时候战死的那一位。卫臻被诬陷谋反的时候,做的是黄门侍郎,也是天子身边的近臣,是荀彧的手下,可能因此才会有荀彧写信证明他的忠诚一事。

事情虽然不大,但是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却能看到一直到建安十七年,曹操与荀彧之间依然有着平静无波的一面。

 

史书中的这片平静终于被董昭打破了。【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

这一段在后汉书当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

基本差不多啦。大概就是董昭等人筹划着给曹操晋魏公的时候,悄悄去询问荀彧的意思。

但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曹操的称公准备已经在持续进行了,这里“密以谘彧”一定发生在“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后面,所以董昭他们问的肯定不是曹操应不应该称公,而是他们应不应该“劝进”。

荀彧拒绝了他们。【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这个就不用翻译了吧……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是在跟董昭说,他们这么做不好,而他荀彧也不会在劝进表中签字。

签字的有哪些人呢?名单顺序如下:

【於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籓、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

这里面有军中的统帅,朝廷的大臣,丞相府中的私臣,但他们出现在了这个名单上之后,后来都是魏臣。

我们不知道董昭他们来找荀彧是否出自于曹操的授意,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曾经有那么一个机会放在荀彧的面前,只要他答应,他会是那一串名单当中毫无疑问的第一个人。

有人认为,荀彧肯定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情来反对或者制衡曹操,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自由论证,但在目前的史料当中,并没有任何证据指向这一点,对于曹操步步为营的筹划,荀彧表现的十分安静,甚至是直到那份劝进表放在他桌子上的时候,他才说了那么一句话,连那句话也非常平静而和缓。

这也可以与曹操的“心不能平”相印证,所谓“心不能平”,俗称意难平啊。

如果他早就知道荀彧不会同意,那么他有什么可意难平的呢?还是说他知道荀彧可能不会同意,可真的发生的时候还是委屈的不行?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当然是有道理委屈的。你与我走到今天这样的位置,怎么却突然不愿意再跟我走下去了呢?是我对你不够信任,还是对你不够好?魏国既建,政务自然将转向邺城,你还留在那空壳一样的汉朝做什么呢?

当时荀彧正值壮年,才略人望皆无双,曹操当然会希望能继续用他,而不是让他在已无实权的许都养老或者是对权力的转移产生负面影响。——建安十八年魏国初建,荀攸为魏尚书令,华歆为汉尚书令,你猜他们谁的权力更大?

那如果汉尚书令仍是荀彧呢?

如果不是荀彧,我会以为以魏代汉就是这么自然而然波澜不惊地完成的,可是偏偏荀彧死了。

或许当时是有过动荡,有过争斗,有过喧嚣的,可惜我们现在什么也找不到了。那么多纯粹的汉臣,偏偏是荀彧死了。

为什么大家都会认为荀彧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就是因为这种奇怪的矛盾感,他明明是那么多汉臣里最没必要反对的,他二十九岁跟随曹操迄今已整整二十一年,是曹操让他成为尚书令而不是汉天子,他身上曹氏的烙印过了一千八百年也洗不掉,就算是他成为魏臣也不会有人意外或者是诟病他——不好意思又要拉钟太傅出来了,我对钟太傅毫无恶意,只是因为这个对照组太好用了——钟繇才是以天子之臣的汉臣身份伴驾来到许都的,他一天曹操的臣子都没有当过,还不是直接做了魏国的相国,何况荀彧这种明显的曹操亲信。

他的反对那么纯粹而不含私心,似乎只是因为“那是错的”。

二十年前,他舍弃风头无两的袁绍选择了一无所有的曹操,;二十年后,曹操十分天下有其八,他却选择了不再同行。

可能曹主公也想大喊一声,始乱终弃,荀文若你不厚道。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出征孙权,上表请荀彧到谯劳军。自赤壁后,曹操几次打孙权都是在谯整军出发的,这没问题,荀彧作为尚书令,也不是第一次劳军了,这也没问题。总之意难平的曹操利用公事把荀彧拉到了自己身边来。

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或者什么也没谈,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那么正常了。曹操写了一封《留荀彧表》给天子,【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谋而鲜过者也。臣今当济江,奉辞伐罪,宜有大使肃将王命。文武并用,自古有之。使持节侍中守尚书令万岁亭侯彧,国之重臣,德洽华夏,既停军所次,便宜与臣俱进,宣示国命,威怀丑虏。军礼尚速,不及先请,臣辄留彧,依以为重。】

【军礼尚速,不及先请,臣辄留彧,依以为重。】写得真是挺霸道的,就是跟汉献帝说我是想跟你申请让做我的督军陪我去打孙权的,但是荀彧现在已经在我这里了,那就不管你同不同意,我就把他留下来了。

于是,荀彧以光禄大夫的身份持节,参丞相军事,留在了曹操军中。

此次出征,从建安十七年十月出发,到建安十八年四月才回去。而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即称魏公。从这个时间上来看,我觉得曹操这次出征孙权真是动机不明,既然几乎所有的称公前准备工作都是在这次出征中完成的,忙着拟各类诏书劝进表推辞信,还有什么心思好好打仗啊。

对了,之前曾经被荀彧阻止过一次的那个能让魏郡范围更大的复古九州,也在建安十八年的一月份就执行了。

而如果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时间表,那曹操把荀彧留在军中就微妙了。你明明知道了荀彧不同意支持你称公这件事,还把他拉到你筹划称公的大本营来,到底是怕他留在许都给你的计划添乱,还是不信这个邪非要试试能不能把荀彧拉下水?

如果荀彧同意了,是不是建安十八年五月回到邺城,“光禄大夫万岁亭侯荀彧”的名字就会像“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对,这也是一个汉官职,在劝进表中显得多么寂寞)一样出现在劝进表中?是不是建安十八年七月魏社稷宗庙始建,十一月尚书、侍中、六卿上任的时候魏国又会多了一位荀令君?

然而荀彧没有同意。大军前往濡须的路上,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再也没有离开。三国志说【已忧薨】,资治通鉴用后汉书的说法为【饮药卒】,空食盒的说法来自于《魏氏春秋》,而后被后汉书所采纳,但其实这些都已不再重要。荀彧去世,在曹操称公的数月之前,留下无尽的空白与未解,让这个故事始终存在在一种未完待续的魅力之中。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反对对史书进行过度理解的,比如曹操要称公,荀彧因不支持曹操称公而死,这就是史书中直白陈述的情况,研究它们是否属实当然可以,但是除非有实锤,否则毫无意义。

对我来说,曹荀的魅力并不在于一个杀功臣的“忘情背义曹孟德,痴心错付荀文若”上,而是两个人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彼此成就,实现了非常灿烂的成功,却始终能做到彼此独立,选择并坚持了自己的道路。

他们是两棵树,肩并肩地站着,却没有靠着。

 

荀彧死后,葬礼应该是挺隆重的,曹植为他写诔,赞他“如冰之清,如玉之洁”①;潘勖(封曹操为魏公的诏书也是他写得)为他写碑,称他“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②。有人考据说荀彧的葬礼是逾制的,这个我自己没有考证过,只提这么一句。

曹操其后很少提到荀彧,每次说到荀彧都是跟荀攸一起提的,也许是不知道如何提起,也有可能是不知道跟谁说起。但是对荀攸他是单独提过的,比如“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就是这个二十余年,不知道是怎么算的,荀攸只比荀彧晚死两年,而他进曹营比荀彧可是晚了五年啊,满打满算只有十七年啊,很迷。

但我觉得曹操的心理阴影应该挺大的。魏书夏侯惇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魏国建立后,曹操给诸将都封了魏官号,只有夏侯惇,一直是汉官。于是夏侯惇自己上疏要求要魏官号,曹操说,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

曹操自己说“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联想到钟繇那句“师友之义”,在看这个“区区之魏”,真是有一种别样的酸爽。

另外荀彧入得是汉祠,终曹魏一朝也没有把他搬进魏祠,就凭这一点,我想曹操是理解他的。

 

最后再补一个小小的……算是颗伪糖吧。

荀彧死后,谥曰敬候。“敬”这个谥号用的非常多,意义也有很多层。但我始终念念不忘的一个含义是:

敬,难不忘君曰敬。

END

 

 

 

①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

②潘勖《尚书令荀彧碑》片段:“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礼贵德,动咨事间,匪云予克,然后教以黄中之睿,守以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华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斯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纲用乱,废礼复经,于是百揆时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万岁。”

又裴松之注:潘勖为彧作碑文,称彧“瑰资奇表。

③补几个没有放在正文里的其他边角料。

——钟繇是个书法家,留存于世的《宣示表》中有提到“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这是他写给曹丕的,从中一是可以感受到钟繇与荀彧的私交,另一点是显示出至少跟曹丕说起来荀彧并不是什么禁忌,曹魏官方没有认为荀彧之死有什么问题。(可以看到钟繇亲手写的“文若”二字,对我这种相比于钟小荀更萌钟大荀的来说真是醉人啊)

——陈群是荀彧的女婿,陈泰是他的外孙。荀彧死的时候,荀顗、荀粲的年纪都不大。荀彧的长子荀恽死得也早,幼子成长得到了姐夫陈群的照顾。荀粲是个情痴,个性张扬恣肆,跟荀彧一点儿都不像。他喜爱美女,他听说曹洪家女儿是个大美女,于是就求娶了曹洪女。后来他妻子去世,他痛哭【佳人难再得】,悲伤得不能自已,很快也去世了。

——荀顗青年时得到了司马懿的提拨,原因是【司马宣王见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司马懿对荀彧真是迷之好感,他不仅提拨荀顗,还把自己和张春华的嫡女嫁给了荀彧的孙子荀霬,司马昭、司马师都跟他们这小舅子关系很好。荀顗后来当了晋太尉,在魏国灭亡前一年顺手给他爹荀彧封了个魏太尉……荀家后来能够兴盛于魏晋,司马懿是天降的贵人。

最迷的是,荀彧的儿子荀恽继承了万岁亭侯,娶了曹操之女安阳公主,后来他们的长子被进爵为广平乡侯。然后荀顗因功封爵,司马师又给他封了一个万岁亭侯……迷弟力简直了。

——全篇都没找到机会说“荀令留香”,不过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啦~但既然是科普就要一提,《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荀令香这个美男子的意象也是后世荀彧出现在各类诗文中最经常的方式了。

④关于荀彧的其他零零碎碎的史料和八卦很多,列是列不完的,荀迷都很喜欢挖史料2333从世语到艺文类聚都能一不小心找到周边,这种“一不小心看到熟人”的激动与喜悦感就留给大家慢慢挖掘吧!


评论(119)

热度(1295)

  1. 共8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