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归人

三国曹魏粉曹荀本命!别在我这里说曹老板是渣男!
圈地自萌产粮自喂口味刁钻
不擅社交媒体有事私信即可

曹荀同人创作新手教程外篇——荀攸刺董之始末考


上次写《曹荀同人创作教学一》的时候,把荀攸刺董这件事情给跳过去了。昨天早上看到有GN @用真情感化C++ 问这件事,恰好就好好谈谈这件事好了。
此事争论比较大,我看到过的说法就有好多种,所以,此处仅是我“一家之言”,完全是我个人的理解和解释,前排注意!既不权威也不官方!但我会把素材和原因罗列给大家,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有疏漏可以全凭大家自行判断。

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荀攸刺董,事败下狱这件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间?荀爽、何颙、王允刺杀董卓的种种事迹之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关系——说白了,到底有几波人筹划用何种方式杀董卓?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总结一下,就是哪些人、在什么时间、谋划了什么事情。

我们从我们最关心的荀攸刺董案开始。这件事情最详细的记载就在《三国志•荀攸传》里:
【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首先,这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并不明朗,只能断定是董卓迁都长安之后。而且由于此事记载争议非常大,所以从后汉书到资治通鉴都没有给出具体时间来,一步一步扩大了悬案= =!
唯一能确定的是这整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的上限和下限:
190年2月,董卓迁天子百官于长安,3月,天子车驾入长安。我们认为190年3月是时间上限。【(初平元年二月)丁亥,迁都长安。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
192年4月,董卓死。【三年夏四月辛巳,诛董卓。】这就是时间下限。

在没有实锤的情况下,我们进一步推究时间的主要依据就是人物活动的履历记载了。在这方面荀攸可以不考虑,因为非常简单,他当时是黄门侍郎,一直跟着皇帝在长安,我们来一个一个地看看他的同谋们。
这件事情三国志点出来的同谋有四人:郑泰、何颙、种辑、伍琼。

分析人物的时候我一般的方式是先看大人物,因为大人物的事情记载详细度和准确度都会更加精确,而只出现过名字或者并传的小人物,记载出错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以上谋事五人中,有自己的传的有两位,荀攸和郑泰。其中荀攸传在《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列传》,郑泰在《后汉书•郑泰孔融荀彧列传》——他要不是跟荀彧并传我根本不会看到啊2333但其在孔融之前的排名注定了他才是其中最大的大人物啊。
郑泰传中几乎是荀攸参与刺杀董卓这件事在后汉书中唯一的记载:【(郑泰传)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郑泰字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觿。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杨州刺史。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这里说的很清楚,郑泰、何颙、荀攸一起谋划杀董,事情败露导致何颙、荀攸被抓,郑泰逃走了去投奔袁术。这使得【郑泰、何颙、荀攸】三人谋划杀董卓这件事得到了印证,基本可信。
郑泰是个什么人呢?这个人是个豪杰,家富于财又喜欢散财,暗暗地结交天下豪杰,是个宋江式的人物。他跟钟繇、荀攸他们一样,是被何进征召的名士,还劝过何进不要招董卓进京。何进不听劝,郑泰【乃弃官去。谓颍川人荀攸曰:“何公未易辅也。”】为啥要跟荀攸说啊?《三国志•华歆传》里提到:【灵帝崩,何进辅政,徵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看起来跟荀攸共事的不错啊^ ^大家一起搞阴谋也是有信赖基础的。
郑泰还帮着袁绍搞到了渤海太守的位置,在朝廷里暗中帮助关东诸侯发起讨董联盟。讨董联盟刚起的时候,董卓想要武力镇压,郑泰还有一段非常花团锦簇的狗血马屁拍给董卓,把董卓夸的天上少有地下无双,说山东那些家伙一无是处乌合之众成不了大事的,【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这个郑公业,险些就当了董卓应战关东军的统帅,到时候临阵倒戈,真是画面不要太美。只可惜有人警告董卓说郑泰跟关东军是一伙的,董卓警觉地收了他的兵权,把他任命为议郎。
关于郑泰,还有一处记载,在王允传里,是这样的:
【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瓚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瓚为尚书。】
看到了没,这里又提到了“诛董”,参与人是黄琬、郑泰、杨瓚、士孙瑞。
那么这次“诛董”跟郑泰、荀攸、何颙他们的那个“诛董”是一件事吗?并不是。因为两件事情所谋划的内容完全不一样。我们将这次诛杀董卓的计划命名为计划B。计划A在哪?容后再谈。
从以上王允传中的记载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
1、他们的手段是“征卓”,也就是提兵击败董卓,决胜于战场。
2、他们的借口是讨伐袁术,“兵出武关道”,出了武关就是袁术的根据地南阳了,他们可能与袁术有勾结。
3、时间是190年3月到191年4月之间。董卓190年3月遣天子至长安,他自己呢? 【自留屯毕圭苑】,他还留在洛阳跟关东军打仗呐。讨董联盟北路王匡失败,中路曹操失败后就没有再动过,只有南路的袁术(帐下的孙坚)继续战吕布诛华雄,直到191年4月攻进了洛阳城,逼迫董卓退回西京。这段去南阳跟袁术一起讨伐董卓的谋划,只能发生在这段时间。
更加具体一点,孙坚拿下南阳后,袁术才成了南阳太守。【术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击破董卓于阳人。】
孙坚是在讨董联盟发起以后出发的,先下荆州,再下南阳。袁术派孙坚进攻董卓,按照孙坚传是在190年冬天,连败徐荣、胡轸(斩华雄)、吕布、董卓,一路凯歌。
所以这个“击袁术”的主意,应该是在190年底到191年初的事情,这应该是计划B的最合理时间。

我们再回过去看荀攸传里记载的“杀卓”是个什么情况。【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很明显,他们不打算跟董卓的强兵硬碰硬了,也承认董卓的兵很强了,筹划的手段很简单就是要【直刺杀之】,是暗杀,荆轲那种。
从逻辑上讲,董卓在洛阳的时候,朝廷中有权利的人想要获取兵权,用军事手段清剿董昭是正常的选择。然而在未能成功且关东诸侯联军解散后,董卓已经回到了长安,把持朝政专权妄为,退而求其次地选择直接刺杀他,才是最合理的解释。——我是不明白在董卓还在前方打仗一度还有战败可能且根本不在长安的情况下,郑泰怎么会在策划获得兵权的同时还策划刺杀行动,毕竟这两者的前提分别是(要在战场上打败董卓)和(不能在战场上/不必在战场上打败董卓),刺杀行动应该在计划B失败后才筹划才合理。

其实纵观所有的刺董小团体,唯一且始终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王允。王允当时是司徒守尚书令,真正的朝廷中的实权人物。虽然当时董卓当权,但是王允并不是空架子三公,而是真正主内的尚书令。
【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
看看,董卓是真的信任王允的,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但可惜王允是“矫情屈意”,背地里筹划了一次又一次的刺董行动,可以说,王允贯穿了整个杀董卓的四次努力,并且最终成功了。
王允、黄琬、郑泰、杨瓚、士孙瑞在190-191年策划的这次“临阵倒戈”兴兵讨董的计划如果是计划B,郑泰、荀攸、何颙、种辑、伍琼那次应当是计划C。我觉得如果说郑泰背后有王允暗中支持,所以失败后得王允相助郑泰逃跑投奔之前有勾结的袁术,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郑泰逃跑也是【出武关,东归袁术】嘛。
如果从郑泰这里算,荀攸何颙刺董谋划在191年4月董卓回京,192年春天王允筹划第四次杀董卓的计划D之前发生,是最合理的,且跟荀攸【会卓死得免】相照应。
192年春天,刺杀董卓的计划C失败,郑泰逃亡,荀攸何颙下狱,老天爷连下了六十六天春雨,灰蒙蒙的长安城中,伤心而不死心的王允借着登台请霁的借口,在高台上跟当年的另两位亲信谋划再次刺董,【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瓚登台请霁,复结前谋。(此时已经没有郑泰啦)】并总结经验,必须从董卓身边人下手,而且必须要快,【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瞄定了吕布。192年4月,【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刺杀董卓最终成功了。
【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的原因真的是看天相吗?反正我是不信的,如果解释成前一次刺杀失败了,被追查牵连到的沉沉压力和董卓外严内松的防备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个前一次刺杀究竟是怎么失败的呢?我们把目光投向董卓传中的一次行刺案件。
【越骑校尉汝南伍孚(《谢承书》曰:“孚字德瑜,汝南吴房人。质性刚毅,勇壮好义,力能兼人。”)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合,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而大诟。曰:“虏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言未毕而毙。】
这里要提到这段史书中另一段公案,就是“伍孚”、“伍琼”究竟是不是一个人问题。
这个问题是裴松之提出来的。陈寿记载荀攸参加的计划C中的五个人是荀攸、郑泰、何颙、种辑、伍琼。但是这最后一个伍琼出了问题,这个伍琼也是越骑校尉,也是汝南人,所以裴松之问,这个伍琼跟董卓传中那个伍孚是不是同一个人啊?毕竟官职、字、籍贯都一模一样。
可是,董卓传中伍琼这个人也是有的,还很重要,出现次数比伍孚多,跟郑泰、王允、何颙、袁绍的联系都比较多,也是伪装成董卓心腹的义士。所以就有了争论,参加计划C的究竟是这个伍琼吗?
然而董卓传中这个伍琼根本参加不了计划C,因为他明明白白地在董卓190年2月迁都长安前就死了,死人怎么会参加荀攸刺董案?
【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张资)[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这一段也是陈老先生写得三国志中的,他自己也明明写了伍琼已死。
——这是讨董联盟刚刚成立的时候的事情。
所以问题只在于,是不是还存在另一个越骑校尉汝南伍琼跟郑泰荀攸他们一起筹划刺董?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啊!裴松之你就不能直接写这里是陈寿写错了或者是传抄过程中传错了一个字啊!如果这里是伍孚那么后来的乱七八糟的争论根本就没有了啊!
正是因为有人不认为这里是写错了,而是把这个“伍琼”跟死在190年的那个混为一谈,所以得出来了陈寿关于荀攸参与刺杀董卓的计划的事情完全是杜撰,理由就是死人不可能参加谋划= =!哦对了就是那个坚称荀攸没刺董荀爽没反过董卓都是荀彧帮他们美化的荀家一家都不是好人的姜先生……

司马光老先生也陷入了这种困惑中,他不仅认为《魏书》中写伍琼参与不对,写何颙参与也不对,理由就是这时候他们俩都应该死了。《资治通鉴考异》中司马光写【《魏志》云:攸与何颙、伍琼同谋。按颙、琼死已久,恐误。】伍琼这个问题,上面说了,我比较相信是陈寿笔误,把伍孚写成了伍琼,(或者是存在另外一个伍琼),反正不跟周毖一起死的那一个。那么何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看一眼《后汉书》中关于何颙的记载。何颙的记载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中,比较短小,关于此事的记载如下:【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他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
注意!!!这里面含有两个刺董小团伙,因为他写明了跟荀攸参与的刺董有关的就是两个字:【他事】,就是另外的事情,明指跟何颙、荀爽、王允那个“谋卓”不是一件事情的另一件事。这里有两个刺董小团体了,一个就是何颙、荀攸、郑泰他们,一个是何颙、荀爽、王允他们。——有人会在这里把这两个小团体搞混,于是认为荀爽、何颙、荀攸、郑泰他们都是一起的,于是整个谋划的时间就大大提前了,变成了在董卓迁都长安前就发生了。
——因为这里存在一个确实的时间,就是《后汉书•献帝本纪》中记载的【(初平元年)夏五月,司空荀爽薨】。由于荀爽是大人物,所以这个记在本纪中的时间是最不应当出错的。
《后汉书•荀陈钟韩列传》中记载荀爽的记录中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这两处皆写到何颙、荀爽、王允在一起密谋。与何颙传相对应,这应该是同一件事,可以说是诛董计划A了。
只可惜这件事情应该还在做可研的阶段就夭折了,原因就是荀爽很快就死了,因此它是四个计划中最没存在感的,而且由于策划者皆是当时朝廷中的主要官员,大概仅是沟通了一下彼此都对董卓不满,要联手抵制他而已吧。

然而就是因为关于何颙的这一小段记载,导致了很多史学家把整个荀攸、何颙刺杀董卓一案定在了190年,其根本且唯一的依据就是那个“会”字。
【会爽薨,颙以他事为卓所系】这句话,一种解释是这两件事“同时发生”,由于荀爽死于190年5月,因此何颙下狱也在190年5月,那么荀攸何颙刺杀董卓的谋划败露也在这个时间,荀攸也是这时候被捕并且郑泰在这个时候已经逃跑了——这个时候关东义军刚起,董卓人还在洛阳大战,谋划个哪门子刺董啊,而且郑泰都跑了还参与个哪门子计划B?
所以计划A:190年2月到190年5月。因为这是王允为司徒和荀爽活着之间的交集(更早的时候司徒应当是杨彪)。
计划B:190年底到191年初。且因为郑泰参与了计划B,计划C一定在此事后面,否则郑泰就跑了。
计划C:所以荀攸、何颙、郑泰他们这次刺董谋划,应该发生在191年4月至192年2月间才合理。而这就跟【会爽薨,颙以他事为卓所系】产生了矛盾,也是司马光删去了何颙参与荀攸、郑泰刺董案的原因。
计划D:192年2月-192年4月,王允最终杀了董卓。

仅仅为了那个“会”字就认定荀攸刺董在190年,我觉得非常牵强。另一种解释也可以说成“会爽薨”主要是为了解释何颙、荀爽、王允的谋划失败的原因,“会”做“恰巧遇上”解释,全句解释成【何颙和荀爽、王允一起策划推翻董卓的事情。(可是)恰巧荀爽突然死了,何颙(也)因为其他事情被董卓逮捕忧愤而亡,(这件事情就这样失败了)。】“会爽薨”和“颙以他事为卓所系”为并列关系,共同解释前面“共谋卓”这件事的结果——这也可以解释此处仅以“他事”代指导致何颙死亡的刺董谋划,这样省略就是因为这件事根本不是重点,前面的“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才是叙事的重点所在。

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按照第一种解释,则荀攸、何颙刺董谋划到败露的时间在190年3~5月间,可是这样的话按照荀攸传【会卓死得免】,荀攸就差不多做了两年的牢。而且这里的“会”字又无法解释了,按照【(荀攸)系狱,会卓死得免】的句子主干来看,他下狱到董卓死之间应该很近,董卓死是他幸运逃脱的原因所在,“荀攸被逮捕,恰好这时董卓被杀了,(所以)荀攸得以免罪”,应该是在他被逮捕关押但尚未定罪的时候,董卓就死了的意思。事情发生在192年春天,紧接着就是王允收买吕布杀董卓的计划D,192年4月董卓死了,荀攸被放出来就通顺了,这样荀攸差不多做了2-3个月牢。

有一种说法,是“会卓死得免”这句话有问题。《魏书》说,荀攸是“使人说卓得免”,这倒是回避了被关两年的问题。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在于,跟后面荀攸的经历【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迁任城相,不行。……乃求为蜀郡太守】不相符。因为荀攸被抓的原因是刺董事泄,如果说是被董卓宽宏大量地给放了,也就是出来的时候董卓还活着,以这种戴罪之身,至少也是嫌疑戴罪之身,在司徒兼尚书令的王允也对董卓曲意迎逢的当时,辟公府举高第求蜀郡太守这么高的待遇是凭什么呢?我觉得还是说他被放出来的时候王允已经杀了董卓,荀攸这样的嫌犯摇身一变就是英雄义士,因而得到优待和嘉奖比较合理。

总结:我认为这个故事应当是这个样子的——
王允、郑泰等人筹划着利用袁术(帐下的孙坚)与董卓在鲁阳-洛阳一线缠斗的时机,想要假借帮董卓打袁术的名义出兵,被董卓警觉地阻止了。董卓打不过孙坚,退回了长安,开始荒淫无道寻欢作乐。郑泰、荀攸、何颙这些好朋友凑在一起想要刺杀董卓。荀攸认为因为这个时候董卓把亲信重兵全都布在了外面阻拦关东联军,长安军队并不多比较空虚,擒贼擒王是个好机会。【(董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后汉书•董卓传】
他们找到了有骁勇之名的志士越骑校尉伍孚,越骑校尉伍孚受董卓亲信,能够接近董卓,是个刺杀的好人选。结果伍孚失败身死,董卓追查同党,荀攸、何颙下狱,郑泰逃跑。
后汉书•董卓传中说到伍孚行刺这件事时,接着说道:【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谋诛卓。】也说明这两件事时间很近,此时是192年2-3月份,4月份的时候刺董成功,荀攸被放了出来,“复辟公府”征召他的人有可能是王允。可是长安在董卓死后已经很乱了,王允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荀攸也就没回去,准备往蜀郡跑。那时候刘表已经得了荆州,在跟袁术打架,西边也乱了,哪儿都不太平,荀攸就被困在了荆州没有去成蜀郡。
那时候曹操还是袁绍的小弟,孙坚还是袁术的附庸,天下二袁相争,哪个都不像好人。孙坚围了襄阳,不知道那时候荀攸在哪儿。荀攸在荆州待到196年,诸葛亮那时候肯定已经跟着叔父投奔了刘表,197年他叔父死了他才隐居到了隆中——为什么世界上没有荀攸诸葛亮这个拉郎呢?为什么呢?

END

个人推论较多,欢迎讨论指正!

评论(6)

热度(150)

  1.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